在经济学中有个经济学术语——灯塔经济学,这个术语源自于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,船只在海上航行的时候,需要依靠固定的标记来确定航线,当时普遍都是以岸边的教堂、尖塔、房屋和树丛等做为标志。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。所以到了1614年左右,许多船员、船主包括码头上边工作人员,300多人就向当时的航海公会——领港工会请愿建立灯塔。但是作为一个类似的政府机构,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:其效率和费用的问题,灯塔也就一直没有建造成功。直到17世纪中期,一些大船主因其货物价值大、吃水线较深、触礁风险大、危害性较强,决定自己出资建立了灯塔。而为了维持灯塔的正常运行,决定对来往进港的船只进行收费,并将收取的费用一部分缴纳给领港工会,这就相当于向领港工会支付了港口的特许经营权。就这样从1610年—1675年期间,私人灯塔的建造数量就达到了十座,而政府建造灯塔的数量依旧是零座。几百年过去了,直到19世纪,英国下议院的官员才提议:灯塔是公共基础设施的项目,奸商居然拿来盈利,而且还挣了那么多银子,不行,我们得收归国有。所以在1830年以后,英国的私人灯塔就基本绝迹了。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、剑桥学派代表人物——庇古,他在针对政府收回灯塔的行为,在其福利经济学的思路中提出了这样的解释:市场交易的负外部性,政府可以用税收的方式收回来,接着再还补到社会当中。这种税收方式,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庇古税。
所以英国政府为了建造和维护灯塔,就只有通过强制收税来获取建造和维护的费用。结果又会出现了新的矛盾:对于内陆或者不使用船只的人来说,我都用不到船,还要对其交税,这是不合理的。所以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,灯塔建造停滞,维护不善,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纷纷出现。
与此同时,同为英国的经济学家——科斯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:针对一些公益事业,不必与都交于政府来执行。
一些看似免费的活动,其背后都存在着成本,只要洞悉了它商业实质,特别是在经济活动越发发达、经济范围逐渐宽广,人类社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丰富的今天,将一些领域用开放的眼光去看,运用商人逐利的思维逻辑去运作。一些公共事务的的领域,看似是需要政府层面来解决,反而实际上可以用市场的逻辑来解决。
这有一个有名的案例:德国政府对于公共厕所的建造问题,当时根据德国政府的专家计算,以德国公民0.5欧元/次/人来计算的话,政府要亏损100万欧元/年,这中间还没有算上逃费的人员。但是就是有这么一家私人公司——德国瓦尔公司,反而向政府承包了5个城市的公共卫生设施,同时还承诺向德国民众免费提供卫生服务。结果该公司每年净盈利达3000万欧元。
同样的问题,政府解决就是亏损,而德国瓦尔公司反而是盈利,什么原因?就是因为德国瓦尔公司发现了市场的广度,拓宽了公共厕所的经营范围——公共基础设施的冠名权,用5个城市的公共厕所的外墙进行广告的发布,像国际知名品牌香奈儿、苹果等都在其外墙进行了广告宣传,甚至瓦尔公司针对与德国民众阅读的习惯,在厕所的手纸上都印有广告的词语。更甚的进一步将这些公厕打造成了德国旅游时必去的景点。
当一盘生意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大,就会发现市场的广度越来越宽,而企业就会有了内在的动因。市场不是万能的,但它的能力远非问目前能看到和使用的,它是有解决办法的,并且它解决办法的空间远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大。
人类社会再往前走,各种各样的技术在生长,各种各样的市场机制在发育,商人的智慧也在往前走。所以对于市场空间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,我们要相信市场的广度带来的解决方法,就算暂时的不理解,也希望采取一种相对开放的态度,最起码不要过早的否定它。
|